2025年3月1日,是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暨广东对香港供水60周年的日子。在这60年的岁月里,东深供水工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粤港澳大湾区,它不仅为香港同胞送去了生命之水,更为大湾区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东莞市桥头镇,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起点,始终肩负着“源头担当”,见证了工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快来看看这个!”位于东莞市桥头镇太园泵站的“思源馆”里,一群参加“一脉相连饮水思源”活动的香港青少年围在展示柜前,柜子里一张静静躺着的泛黄工程设计图,正无声诉说着“香港供水生命线年前,东深供 水工程就是按这一系列图纸施工建设而成,以“倒流”的东江水结束了“东方之珠”严重缺水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遭遇严重干旱,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1963年,香港的降雨量仅为多年平均降雨量的三分之一,水塘蓄水量急剧减少,港英政府不得不颁布限水令,最严格时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小时。缺水之痛,情牵两地。同年6月,中央政府发出《关于向香港供水谈判问题的批复》,周恩来总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东深供水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1964年春天,“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号角在石马河畔回荡。工程要从东莞桥头引东江水,通过泵站将江水海拔抬升40多米、翻越6座高山,利用石马河逐级提升注入深圳水库,再通过管道送水到香港,建设输水线公里,工程量大、工期短、汛期施工难度大。即便全国各地设备支援,首期工程机械化率仍严重不足。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克服施工装备落后、5次强台风袭击等重重困难,通过人工开挖、肩挑背扛等方式,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
年近八旬的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建设者莫康平,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建设的场景。他手握一根布满斑驳痕迹的扁担,这是当年挑送砂石泥土的工具,被他保存至今。莫康平说:“那时候条件艰苦,大家都是靠着一股信念在干活。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再苦再累都值得。”在建设期间,工程打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激励着每一位建设者。最终,在1年内,83公里长的战线上,上万名建设者用血肉之躯,让6座拦河坝、8级抽水泵站、PG电子下载17座大型闸门拔地而起。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水沿着东深供水工程流进香江、流进香港同胞的心田,香港从此告别缺水的历史。
东莞市桥头镇是东深供水工程的起点,是源头,也是整个工程的东江取水之处。在不同时期,桥头镇有3个取水点,它们如同历史的坐标,见证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发展变迁。
1965年,桥头抽水站旧址,是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工程,于1965年投入使用,现已停用,由广东粤港公司管理。抽水站进行了原址原状保护,还保存着当时的机器设备、泵机、堤坝、文件等,完整体现了上世纪60年代东深供水工程首期抽水站的原貌。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建设岁月。
1991年,邵岗头东江抽水站旧址,为东深供水工程首级抽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第二期和第三期,其中第三期建成于1991年,现已不再使用,机器设备已经撤场,其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在东江抽水站附近,还保存着1994年广东省水利电力厅立的题为“东深之源”的碑记,记载着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
广东粤港公司于2006年将邵岗头东江抽水站土地和资产移交东莞市政府,现属市运河治理中心管理。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东江抽水站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东莞市政府公布为市不可移动文物。它见证了东深供水工程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跨越。
1998年,改造后的东深供水工程的东江取水点设在太园泵站,与东江抽水站旧址相隔不远。如今的太园泵站,是一座现代化的水利设施,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承担着为东深供水工程取水的重任。它代表着东深供水工程的现在与未来,展现着中国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
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后,不仅要保障供水的“量”,更要保障供水的“质”。为了守护好这一湾清水,东莞桥头以及整个东江流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桥头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入驻,加强对石马河等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同时,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
广东粤海控股集团下属粤海水务,作为东深供水工程运营管理单位,建立了覆盖“天、空、地、水、工”的多维度感知体系,实时保障供水安全。在空中,最大巡航能力达15公里、可沿线精准巡飞并拍摄的无人机自动巡查系统,PG电子下载大幅度提升了供水和水生态安全监控能力;在地面,工程泵站应用“厂站智能巡检系统”,通过设备智能化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在水面,采样监测无人船每周开展两次藻类采样、全库走航式监测和水质巡查,搭载生态红土除藻装置的无人除藻船可快速应急处置小面积蓝藻水华,进一步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从1965年3月1日至202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累计供水达671亿立方米,其中对香港供水300亿立方米。特别是在2020年至2022年初,东江流域遭遇连旱特旱,广东通过实施科学调度、挖潜供水、全面节水等各项措施,全力保障了香港最大的用水需求。三年干旱期间,对港年供水量均超过8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60年间,东深供水工程经历了从人工河道到全封闭输水系统,从肩挑背扛到技术加持的巨大转变。工程年供水规模由一开始的0.68亿立方米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供水量占香港淡水总量的70%至80%、深圳用水量的50%以上、东莞沿线%以上,已经成为一座世界级智慧水利工程。
2021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该工程也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经历过改造,我们早年参与建设的工程很多已经不再使用了,但这份‘东深供水精神’留了下来。”严振瑞作为2021年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代表,他这样说道。东深供水精神,是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是艰苦奋斗、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
在新时代,东深供水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它激励着广东水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广东水利建设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水利工作者。同时,它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保护生态环境,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东深供水工程通水六十载,它不仅是一座跨越山川的物理丰碑,更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PG电子下载东莞市桥头镇,作为工程的源头,将继续肩负起守护水源的重任,传承和弘扬东深供水精神,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东江引水六十载,粤港情缘分外浓。通过供水合作、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粤港两地关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也不断发展。
2025年3月1日,香港仁济医院陈耀星小学44名师生来到桥头镇,踏上“大湾区职涯探索之旅”,他们走进太园抽水站,探寻这条承载着粤港深厚情谊的供水生命线。师生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了解到东深供水工程从最初的天然河道输水,到如今全封闭专用管道输水,实现清污分流的巨大变革。清澈的东江水在设备运作下,源源不断地流向香港,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这项工程的重要性。
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感慨道:“以前只知道香港的水来自内地,却不知道背后有着如此伟大的工程和这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的参观让我对国家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香港饮用水哪里来?原来,桥头是源头地。”2025年3月25日,桥头文学大讲堂之东深供水工程主题读书会在东莞市桥头镇第四小学举行。读书会邀请了桥头作协主席刘帆担任主讲嘉宾。刘帆介绍了东深供水工程情况,包括建设背景、建设时间、工程概况、历史文化意义和桥头贡献,进一步弘扬东深精神。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东深供水故事引发了在场师生们的浓厚兴趣。随后,刘帆分享了其创作的小小说作品《弯弯的月亮》。该作品以东深供水工程为背景,用文学的笔调书写以余长泰为代表的建设者形象,小说主题突出,画面感强,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抒发了“同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的强烈的家国情怀。
在广东工业大学,一部名为《青春印丰碑》的舞台剧展现了广工200余名师生用汗水乃至生命,奋斗在东深供水工程最前线的故事。剧目由《青春宣言》《青春交响》《青春考卷》《青春逐梦》四个篇章组成,以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校友陈汝基的视角,展示广东工业大学师生投身祖国建设的青春热血,在舞台上两代人的青春在此融合。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这是多么令人瞩目的成就。我站在桥头,看东江蜿蜒,一渠清泉,流进同胞的心头……”为庆祝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由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出品的歌曲《东江水,向南流》在全镇各村(社区)、各单位、各中小学校传唱。歌曲《东江水,向南流》生动地讲述了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者的先进事迹。歌词意境唯美,温暖可感,通过描绘欣欣向荣的乡村景象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侧面突出了东深供水工程的丰功伟绩,从而突出了国家对香港的关怀如母爱一般深厚。歌曲旋律流畅豪迈,充满力量,振奋人心。
“我们做到了!”东深供水工程,每一滴水都饱含着“东深人”对祖国、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大爱。2023年4月,新编现代粤剧《东江紫荆红》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上演。该剧讲述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如何克服施工过程中的重重困难,用肩挑、人扛的方式,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建成“东深供水工程”的感人故事,通过剧中人物群像的视角,带领观众重回那段岁月,感受建设者们“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魄力和惊心动魄的“粤港大营救”过程,展现粤港山水相连、同宗同源、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真挚情谊。
泓东江水,深系粤港情。从“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誓言,到数十万建设者风餐露宿、肩挑背扛的艰苦奋战,东深供水工程承载着粤港两地人民共同的情感记忆。它穿越山川,跨越岁月,将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从东江引入香港,宛如一条纽带,紧紧联结起粤港两地同胞的心。在那些缺水的艰难日子里,香港同胞的用水之困时刻牵动着内地同胞的心弦,而东深供水工程的建成通水,不仅化解了香港的“水荒”危机,更成为粤港两地血浓于水情谊的生动见证。
●1963年,香港的街头巷尾,等待取水的市民排成长队。是年香港大旱,每四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小时。一时间,找水、取水成了香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1964年,从石马河到深圳河,上万人冒着日头,顶着暴雨,凿山运石,开渠筑堤。人群中有普通的劳动者,还有尚未毕业的青年学子,当时的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早日修好东深供水工程,解决香港同胞的缺水之困。
●从1974年到1994年,东深供水工程经历了三次扩建,供水能力大大增强。
●2000年,为从根本上解决供水水质问题并增强供水能力,广东省政府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全线日建成投产,改造后供水规模达24.23亿立方米/年,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月,中央宣传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该工程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通水达60年,这项令人瞩目的供水工程背后,凝聚着粤港间的血脉情缘和几代人的青春岁月。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