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8时,丹江口水库水位160.5米,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老镇三面已被上涨的水包围。因移民安置未谈妥,55岁的均县镇居民明瑞香仍留守在老镇的房屋内。近两年前,均县镇已整体搬迁至6公里外的新镇。
明瑞香已不是第一次面临移民搬迁。1966年,7岁的她随父母从均县(今丹江口市)肖川乡老家搬离。家离县城不远,她仍记得县城高大的城墙,县城搬迁时,触摸到城砖中的古代黏合剂中有糯米。
明瑞香已不记得当年搬过多少次家。因不知道水库最终淹没线水位,搬到一个地方临时搭建屋棚后不久,水位又涨了上来,不得不再次搬迁,直到搬到均县镇老镇所在的关门岩村定居。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丹江水一路北上。通水前夕,澎湃新闻探访核心水源区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丹江口因为南水北调后向北方供水,给自己起了一个“水都”的名号。这座城市半个世纪历经两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丹江口大坝修建,两千年的老县城均州古城永沉水底。第二次,大坝加高,淹没水位线上升,为纪念均州古城而命名的均县镇,整体搬迁,剩下一片废墟。丹江口为南水北调牺牲太多,也因此,被当地官员称为“中国最悲情的城市”。
10月26日上午,45岁的蒋德成和两个儿子、不到一岁的孙子开车回均县镇老镇住处。快到集镇时,车在一处房屋前停下,父子两从尾箱抬出一台电瓶,进入屋内,换上另一台充满电的电瓶抬进尾箱。
这里是老镇的两个冷库之一,也是至今仅有的两处没停电的地方。2012年12月30日,老镇整体搬迁至6公里外的新镇。2014年大年初六,老镇停水停电,大半年来照明只能靠太阳能和电瓶。
“(一台电瓶)照明看电视能用半个月,用冰箱的话两天就用完了”,蒋德成一家刚从新镇买菜回来,大约每隔4天去买一次菜。
蒋德成是渔民,世代打渔为生,1958年丹江口大坝修建前,爷爷在大坝以下汉江河段打渔,大坝建成后,父亲和他一直在均县镇附近水域打渔,这一带水面宽阔,属回水湾,水较平,便于停靠。
10多年前,蒋德成和其他渔民开始网箱养鱼。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在岸上租房子住,之前很多年里一直住船上。两年前集镇整体搬迁前,他租住的房屋因在淹没水位线以下,被拆掉,集镇整体搬走后,他便选了一处原粮站的空房住了进来。
集镇迁走后,人去楼空,只剩下渔民和少部分住户,很多房屋的门窗被敲掉,院内长满杂草,街道凹凸不平,街景像地震后一般。
网箱养鱼并不忙,早晚投饵各两小时,“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余时间,蒋德成会到街上小卖部打牌,可最近因为人少,“经常凑不满一桌”。
蒋德成家养了100多箱鱼,主要是丹江口的地理标志产品鳡鱼和翘嘴鲌,每年投喂饲料几百吨,为防鱼病还要喂药。“水库里的水流动性强,比池塘里养鱼喂药要多十倍”,蒋德成告诉澎湃新闻,南水北调通水在即,因饲料和鱼药给水体带来污染,政府已开始着手取缔网箱养鱼,到2015年12月30日前全面取缔。
以前除了养鱼,蒋德成还在自家水泥趸船上卖饲料,可最近养鱼的人减少,几乎没人买饲料了。尽管近两年市场不景气,鱼价下跌,养鱼赚的钱只够养家糊口,“算是自己给自己打工”,但蒋德成还是喜欢养鱼的清闲与自由。
明年底把最后一批鱼卖掉后,蒋德成打算重操旧业打渔。不过打渔要比养鱼辛苦得多,每天深夜要去放网,清晨收网,成天泡在水里。
网箱养殖是丹江口库区的主要产业之一。丹江口市官方向澎湃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市有网箱养鱼12万箱,年产值6.8亿元。
蒋德成家不养鱼后,家里不再需要那么多人手,为了将来让孙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儿子蒋刚、儿媳饶霞将会去丹江口城区生活,离开水边的生活。
饶霞去年嫁入蒋家,她本是大坝加高后外迁的移民,4年前随父母迁往湖北宜城市,在那边过得还不错,“种西瓜和棉花”。
饶霞的娘家原在均县镇老龙沟村,位于丹江口库区一处湖叉上方,部分属淹没区。村民可根据意愿选择是否搬迁,大部分村民选择了外迁。饶霞对澎湃新闻说,“我父母等搬迁已经等了20年,从我没出生就开始等起”。
丹江口市官方提供给澎湃新闻的资料显示,从1991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核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实物指标开始,库区就停滞了发展。老龙沟村地处深山,没通公路,生活条件艰苦,当地居民急切盼望搬迁。
2010年的一天,饶霞家的家什先是用船从村旁水库运到老集镇货运码头,然后由政府安排的货车运往宜城。
她没想到自己3年后又会回来。当地也有人上门做媒,可她选择了丈夫蒋刚,两人是初中同学,“别人有钱,没感情最后还是过不好,不如我们有感情基础的”。
而另一些人,离开这片土地时却是另一番滋味。均县镇关门岩村的李本秀老太太,随儿子搬离家乡时“哭得好狠”,李在离开前已查出患癌症,第二年去世。
在丹江口,移民故事俯拾皆是。有人丹江口大坝修建时就开始搬迁,流离颠沛返乡,4年前,大坝加高时又不得不搬离,一生都在搬家。
丹江口市官方提供给澎湃新闻的材料显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前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移民。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始修建后,移民即已开始。2005年,为保证南水北调供水,大坝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上升带来新淹没区,由此进行第二次移民,从2009年开始。该市库区1960年代第一次大规模移民16万人,此次大坝加高移民近10万人。
丹江口市新闻中心副主任陈华平告诉澎湃新闻,该市浪河镇浪河口村村民何胜友因为南水北调,一生搬迁达6次。1967年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因不愿迁走,何胜友家中被上涨的水淹,天亮后看到没顶的房子,“有无数条蛇和老鼠爬在上头”。
陈华平向澎湃新闻介绍,河南淅川县的2万多移民迁往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省,因和当地居民发生械斗、高原反应、饿死等原因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一,最后只有“双脚跑回”,改迁湖北钟祥市大柴湖,在那里的芦苇荡里开荒种地,现已发展到7万多人,却“至少落后老家20年”。
距均县镇老镇2公里,一大片新盖楼房,是关门岩村移民安置点。49岁的张国云,以前在老镇学校附近居住,家里的房子出租每年有2000元收入,孙子上学近,可以在家里吃饭,买东西方便。
自从搬到移民新村后,村民生活不便。移民新村距新镇4公里,两地之间交通靠坐中巴车,每趟车费5元,村里没菜市场,“买菜要花10元钱车费”。半个月前,PG电子平台开通了2元一趟的电瓶车,才为村民省出部分车费。
“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给孙子做饭,六点半送他去新镇的学校上学,每月要交500元生活费。”张国云家有7亩桔园,到桔园劳作极不方便,得步行2公里。
张国云等多名关门岩村村民告诉澎湃新闻,该村搬迁快2年,每户8000元的房屋维修基金、每人5000元的养老金、每人每年600元的移民搬迁后续生活补助,至今未发放到位。
受移民工程影响的还有当地干部。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开始时,河南省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湖北省则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
如此一来,给当地干部带来巨大压力。当地干部为了动员民众搬迁,日以继夜、挖空心思工作。
均县镇副科级干事张飞告诉澎湃新闻,干部上门动员移民或拆迁,很多当地居民常躲着故意不见,有的干部为了做老百姓工作,主动上门为对方干家务、收割、种地。PG电子平台
丹江口市官方提供给澎湃新闻的一份材料称,4年间,该县仅牺牲在移民工作岗位上的干部就有6人。
陈华平对澎湃新闻抱怨,丹江口大坝2005年就开始加高,直到4年后才开始移民,“国家为什么不早点启动库区移民搬迁?这样工作也可做细一点儿。”由于移民时间紧,政府为移民修建的安置房施工时间大大缩短,为了赶工期,往往得牺牲房屋的建筑质量,陈华平告诉澎湃新闻,房屋质量成了移民最常见的原因。
陈华平介绍,该市一位女干部参与移民工作期间历经被狗咬、流产等痛苦,在QQ空间写道:“南水北调是众所周知的国家工程,当有一天,北方人民品尝到清甜的丹江水时,他们可知道这些水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从丹江口流到北京的?这一滴一滴的水中,有多少移民和移民干部的眼泪和心血?”
1965年冬天,父亲带11岁的丁力先去看建设中的丹江口大坝,坐帆船溯江而上,看到已被拆毁的均州古城剩下的半边高大城墙,城里没人。那是丁力先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淹没前的均州古城。一路上父亲一言不发,若干年后,他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丹江口市南水北调办原副主任丁力先的家原在均州古城内,是城中望族,1949年后家道中落,父亲到乡下教书,全家搬往大山里生活。
1967年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古城永沉水底。像丁力先一样,很多丹江口人每每提到这座古城,言语间总是充满怀念与惋惜。
丹江口市前身为均县,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创始人净乐国王子玄武出家修行的地方,如今已鲜为人知。
明朝初年,为了供奉真武(即玄武)大帝,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山,建皇家道观,在均县县城修建了供皇帝上山前净身及物资中转的净乐宫,为武当山八大宫之首。
10月27日,72岁的张国光陪媒体拍纪录片来均县镇,寻找消逝的均州古城。张国光在古城生活过近20年,费时6年,画了一幅8米长还原均州古城的画。
均州古城位于今丹江口市城区40多公里上游的汉江边。县城以上水面较窄,以下水面较宽,自古以来是上下游货物集散地,还是朝拜武当山的停靠点。
张国光曾经的家在县城正街南大街。“我家门口经常路过 朝武当 的人”,直到张国光儿时,当年盛况还在延续。张国光记得,PG电子平台城外汉江边码头一天到晚“人来人往,非常繁忙”。南下的山货,北上的南货,都在此下货中转。码头对面有一条街叫朝武街,朝拜武当山的人多在此歇脚,有香、纸等各色商品。
货物集散和朝拜武当的人停留,给均州古城带来繁荣。最令张国光印象深刻的,还是净乐宫和古城墙。净乐宫占地面积约5万平米,约占古城一半,城中大道一头直通武当山,另一头通入净乐宫。城内均为青石板铺就。
张国光小时候经常到净乐宫游玩,攀爬里面一块巨石雕成的乌龟,龟旁石碑上刻有修建净乐宫时皇帝下的圣旨。
在张国光的记忆里,均州古城城墙尤其宏伟,胜过现存的襄阳古城墙。民间有“铁打的均州府”的说法,称其城墙长3.5公里。
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始修建,为避免截流后运输不便,县城开始搬迁。当时县城居民约2万人。居民们徒手将房砖、木料、家具等搬离,城墙被拆了一半。
净乐宫只搬走了一对石龟、一个牌坊,迁至今丹江口城区,放在复建的净乐宫内,其余500余年的建筑皆毁弃。
城外嚣川区(后更名肖川乡)后靠搬至均县镇老镇所在地,为纪念水下那座永远消逝的古城,肖川乡更名均县镇。没想到20年后,均县镇再次整体搬迁。
大坝的修建,也改变了丹江口人的命运。除了一生没完没了的搬迁、移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受到因修水库带来的种种影响。
丁力先告诉澎湃新闻,该市耕地被大量淹没,人均耕地面积由1.12亩下降到0.32亩。被砍伐的森林面积达25万亩,“大树被砍光”,至今很多地方仍受“地球癌症”石漠化困扰。境内被水库分割为江南、江北,交通阻隔。
更让丁力先不吐不快的是,近年来各地变化日新月异,很多事物“从无到有”,而丹江口市却是“从有到无”。为了修建丹江口水库,该市1966年就修通了到汉口的铁路,可这条铁路至今只是断头路,从12年前就停开了客运火车。襄渝铁路复线修建时,该市力争该铁路从丹江口过,未果。
至今仍无高速公路途径丹江口城区,这里成了交通“死角”。澎湃新闻记者在丹江口采访时注意到,从丹江口去周边中心城市火车站、机场,包括其所属的十堰市,皆在两小时以上。丁力先向澎湃新闻透露,北京某女演员来丹江口拍一部南水北调题材电影,走时赶飞机误机,埋怨“你们这的交通也太差了”。
更让不少丹江口人耿耿于怀的是,1994年,该市举全市之力,将境内为数不多未被水淹的旅游资源武当山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可10年后,武当山的管辖权却被从丹江口市划走,设立了武当山旅游特区,属十堰市管辖。这被称为“丹江口市人民心头永远的痛”。
10月23日,丹江口市环保局副局长魏庆九向澎湃新闻介绍,丹江口市99%以上的国土面积在库区,2000年以后,为支持南水北调调水,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该市关停了大量污染企业,工厂所剩无几。
“我们现在引进的企业,首先要过环保这一关,不合格的坚决不要”,魏庆九告诉澎湃新闻,该市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环保不过关将影响官员升迁、评优,这是保水质的“政治任务”。
魏庆九介绍,为保护水质,该市今明两年将取缔库区内所有网箱养鱼。“为了一江清水北送,我们把自己最传统的产业都牺牲掉了”。
由于丹江口在南水北调中作出的牺牲,自身发展困难重重,至今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有人戏称“全中国叫 市 的国家级贫困县有多少?”,陈华平则将其称为“中国最悲情的城市”。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