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G电子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16310870

新闻中心

News
您的位置: PG电子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PG电子官网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发布日期:2024-12-19 21:03浏览次数:883

  瀛湖位于汉江干流,因20世纪90年代修筑安康水电站大坝时拦蓄汉江而形成,是陕西最大的库区型湖泊,入水量占丹江口水库总入水量的60%以上。图为瀛湖风光(资料照片)。 瀛湖生态旅游区供图

  陕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承担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光荣使命。陕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主要涉及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以及西安、宝鸡、渭南部分县区。近日,记者先后前往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探寻当地在水源地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展现陕西扎实走好绿色低碳转型之路的生动实践。

  陕西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供水量占总调水量的70%。也就是说,受水地群众喝的10杯水中,有7杯来自陕西。

  近年来,陕西坚持“节水优先、PG电子平台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着眼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持续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汉丹江出省断面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及以上。保护为基,创新为要,通过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在汉中市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淌。它就是玉带河,汉江之源。

  “过去几十年,村里的张邦贵、杨仕华两位老人,每天志愿沿河岸捡拾垃圾。老人离世后,我在2019年底接过了‘接力棒’。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特别强,河道更干净,水质更清澈,大家吃水更放心了。”3月6日,汉水源村村民张继荣告诉记者。

  作为“汉水源头第一村”,近年来,汉水源村严格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产业限制等措施,保障水源地环境安全。“我们沿河建设400余亩生态茶园涵养水源,严格落实河长制,整村推进厕所革命,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分类,从源头确保汉江清流汩汩。”汉水源村党支部书记王光俊说。

  放眼全市,多年来,汉中始终把保护汉江流域水质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江面滩地鸥鹭成群,水岸走廊游人如织……位于汉江汉中中心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是汉中城区的“城市绿肺”,也是守护一江清水的“生态卫士”。

  “多年来,天汉湿地公园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柔性治水,最大程度保留汉江原生态岸线风貌。”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晓明介绍。目前,天汉湿地公园内有大小生态岛屿219座,可观测到各类植物314种、鱼类30余种、鸟类90余种,红嘴鸥、鸬鹚等候鸟数量逐年增加,朱鹮、彩鹮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此安家落户。

  “今年4月底,我们将在湿地公园的水利自控翻板闸左岸,建成一条鱼类洄游生态通道。通道克服上下游水位高差困难,降低水流流速,以更接近自然水域的水流状态,缩短鱼类洄游路程,让汉江野生鱼类可以顺利从下游洄游到上游产卵,使汉江汉中中心城区段水环境生态更加稳定。”闫晓明说。

  位于商洛市商州区板桥和麻街两镇境内的二龙山水库始建于1973年,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水源,也保障着商洛市区22万人口的饮水安全。

  2月27日,记者来到二龙山水库,眼前荡漾着一泓碧水。二龙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周文告诉记者,如今,库区出水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个别指标达到Ⅰ类标准,切实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和市区群众饮水安全。

  保障饮水安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春节假期,周文和管理站的同事仍坚持在岗巡查。“我们对库区进行常态化巡查,对保护区内涉及旅游餐饮污染问题的农家乐进行取缔,并在主要路口设卡限行,限制进入人数。”周文说,他们主要针对二龙山水库水源地游渡船污染、旅游餐饮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面源污染等问题进行整治,强化水源地保护,消除水源地污染隐患。

  商州区还积极实施二龙山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水源地水质实时监测,以及一级保护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大幅提升水源地水质监测及智慧监管能力。

  除了做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外,商州区还对农村水源地进行保护,投资350余万元开展乡镇“千吨万人”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设。

  记者从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商州区分局了解到,通过实施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二龙山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全市城市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

  3月1日一大早,瀛湖生态旅游区漂浮物打捞队队长尤应武和队员乘着小船,带上抄网,仔细检视库区。打捞队成立10年来,队员每日不间断巡逻,不遗余力地守护瀛湖的美丽风光。

  瀛湖位于汉江干流,是陕西最大的库区型湖泊,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入水量占丹江口水库总入水量的60%以上,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的重要使命。

  “瀛湖流域湖岸线长、地势陡峭、植被丰富,上游居住着安康市4县(区)的大量人口。每到汛期,湖面就容易堆积漂浮物,成为影响汉江水质保护的重大隐患。”瀛湖生态旅游区建设局局长程正健介绍,“为确保湖面清洁、水质安全,近年来,我们常态化开展漂浮物打捞,建立了晚上拦、白天捞、日日清‘水岸一体’的工作机制,并同步进行动态监管,从源头上防治污染。”

  “瀛湖水面宽阔,我们每天8时前出去巡逻,通常16时以后才能返回。遇上汛期、节假日,工作量更大。”尤应武说,“我们尽管工作辛苦,但心情格外舒畅,因为付出有了成效。这几年,湖水始终保持清澈,岸边的白鹭、鸳鸯、野鸭也多了起来。”

  网箱养殖曾是困扰瀛湖水质的一大难题。大量饲料在湖底沉积、发酵,造成局部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红潮。为此,2017年12月,安康市政府组织开展瀛湖网箱清理整治行动,历时5个月,清理3.1万余口网箱。

  近几年,瀛湖生态旅游区巩固拓展网箱清理整治成果,确保不新增一口网箱。瀛湖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

  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启动后,瀛湖生态旅游区将生态保护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积极探索“养殖变种植”“船工变员工”等转型之路,让守山护绿、守水护鱼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们坚持‘旅游+’与‘+旅游’双向发力,精心组织开展‘办节、办赛、办学’等引客入瀛系列文旅消费活动,努力拓展新业态、积极开发新产品,培育了水上观光游览、水上运动体验、农产品采摘等项目。2023年,瀛湖生态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8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30.58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1.8%、26.5%。”瀛湖生态旅游区旅游管理局局长徐谱说。

  昝林森: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主要涉及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以及西安、宝鸡、渭南部分县区。近年来,我省林业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林长制为抓手,建立健全“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等责任机制,确保丹江口上游库区林草资源安全。二是科学实施国土绿化,通过栽植苗木、退化林修复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推进丹江口上游库区生态修复。三是积极发挥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功能,持续推动湿地分级分类体系建设,强化区域湿地资源保护修复,确保丹江口上游库区、水源地水质安全。四是积极推进行政立法,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提供系统法治保障。例如,2021年颁布的《陕西省天然林保护修复条例》,明确将重要湿地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天然林分布区确定为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实施永久保护。2023年修订通过的《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将汉江湿地保护修复相关条款列入其中。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夯实各项保护措施,进一步强化天然林、湿地的保护力度,推动相关法治建设,把秦岭生态保护做得更充分一些。

  问:在政策层面,陕西是如何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等重点工作的?后续应如何更好地推进相关工作?

  陈怡平:2005年12月,陕西省出台《汉江丹江水污染防治条例》,为水源涵养区水质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随后关闭了汉江和丹江流域有潜在污染的企业;2007年11月,陕西省出台《秦岭生态保护条例》,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将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还林还草,秦岭植被盖度大幅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增强。目前,秦岭地区的水源涵养量约为230亿立方米。10年来,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绿色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优质的水资源。建议从国家层面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激发秦岭保护者的积极性,在为京津冀豫地区提供更加充沛水资源的同时,加强秦岭生态可持续性研究,让秦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问:陕西应如何在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推动秦岭地区绿色低碳发展?

  陈怡平: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区域。对此,陕西可从三个方面加快完善秦岭生态产品补偿机制。一是建立秦岭县域生态产品补偿目录,以乡镇为单元,搭建秦岭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动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分类登记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3类一级指标,以及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19项二级指标,科学核算县域生态产品产出数量与质量,建立县域生态产品补偿目录,制定统一、科学的生态产品补偿标准,加快绿色GEP、生态经济生产总值核算,推动秦岭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二是建立秦岭县域生态产品精准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三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外溢性追踪补偿机制,依据农、林、畜、渔、生态能源、水资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旅游休憩和景观价值等19项生态产品基本参数,精准追踪核算“外溢县”与“受益县”之间生态产品的流转关系,明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享受的水资源供给数量,实施“谁受益、谁补偿,多受益、多补偿”机制,动态调整生态产品补偿额度,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县区的动能,推动秦岭地区高质量发展。

  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近10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9100多万亩;在陕南,当地不仅牢牢守护了一江清水,群众也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绿色,已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陕西正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也是发展优势。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实现生态“高颜值”,才能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实现高水平的生态保护,要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不断筑牢生态红线,建设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绿水青山;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坚决向环境污染宣战,以更大力度、更严标准,夯实责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要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近年来,陕南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林、湿地保护,有效促进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商洛市建设“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10个,栽植各类苗木829万株,完成造林绿化67.4万亩;汉中市以营造林带动国土绿化,新增营造林面积36.42万亩;安康市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义务植树等方式,新增营造林面积58.66万亩。

  近年来,我省在丹江口水库上游陕西境内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1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重要湿地18处;在汉江、丹江、嘉陵江等重点区域开展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实现汉江、丹江、嘉陵江水质持续为优,且出省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地表水水质Ⅱ类及以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8-2024 PG电子(中国区)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txt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